过去的5年,中国民营企业开始积极回应社会及公众对自己超乎利润之上的要求,"让社会的空气湿润起来",这是这个群体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。未来5年,企业社会责任将有着更深远的意义,履行社会责任能否真正落到实处,不仅将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,还关系到中国企业、中国企业家能否走上更高境界。全国工商联十大期间,本报推出"企业与社会责任"专栏,让我们听听企业家代表和有关专家怎么说。
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在一次谈话中表示,中国只有10万家企业捐款希望工程,按照比例,99%的企业没有参加捐赠。后来,这句话被媒体误读并传播开,成了"中国99%的企业不捐赠",引发了关于中国富人为富不仁的争论。 16日, 徐永光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,他强调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责任还是要把企业做好,"基金会是最需要企业捐钱的,但还是认为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不是慈善捐赠"。
先办好企业,再行善举
记者:相比国企和外资企业,中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受到的质疑最多,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徐永光:与民营企业不同,现在国企纷纷出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,而我们也要看到,首先,国企的最大社会责任是不要为了企业利益而垄断,哪个行业涉及到国家安全,不得不垄断,也要严格限定;第二,国企产生了很大垄断利益,就不能把垄断利益部门化和个人化。社会捐款慈善他们应该做,因为国企的资产本身就是国家、全民的资产。对于民营企业来讲,民营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只有十几年的时间,还是很幼稚、很弱小的。
记者:现在人人都在谈论企业社会责任,您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,社会责任具体包括哪几方面?哪方面又是最重要的?
徐永光: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问题,近年来主要目光都关注在慈善捐赠上了,实际上中国企业还十分不成熟,这个标准有些太高了。
在以利益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,第一位的社会责任是踏踏实实地把企业办好,给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;其次,是保证员工的薪酬、福利、安全生产;第三是对环境的责任;第四位是照章纳税;企业做公益慈善,是第五位的社会责任,也是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。
社会责任不光是企业的事情
记者:现在有人质疑,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是否"另有所图"?
徐永光: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,总体倾向是要求民营企业家一下子要向美国、英国看齐,这是不现实的。中国的企业家的历史很短,而且今天的富人,明天不一定还是富人,大多数的企业还在为生存拼搏,能够达到管仲所说"仓禀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"的企业家毕竟还是少数。所以民营企业现在最根本的责任,还是把自己的企业办好。
我特别强调,捐款一定要发自内心、心甘情愿。现在一种情况是,企业家不捐款就成了一种罪过。
现在企业做的捐款,完全不要回报的很少,捐给政府希望回报,权钱交易的恐怕也存在;相对较好的就是通过捐款,提高企业的美誉度,这个是值得肯定的;最高境界是企业不考虑回报,完全出于一种公共利益来履行社会责任。总体来讲,中国企业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。
记者:社会责任只应是企业孤军奋战吗?
徐永光:当然,公民也有公民的责任,慈善就是一种公民互助,不光是有钱人捐款,没钱也可以帮助人,做志愿者。
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,履行社会责任还是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文化氛围和制度保证,每一个群体,包括政府、官员、学者、媒体,还有企业家,都是要履行社会责任的,不能说一提社会责任就只想到企业。
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
记者: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看,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怎样的企业家精神?
徐永光:第一,企业家要有高于买卖的理念,要和建设和谐社会联系起来,有更高的使命感,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做大。
第二,有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家,还要致力于把"中国制造"变成世界名牌,提高中国企业的地位,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。
第三,中国现在深陷信用危机,甚至信用崩溃,在构建一个信用社会上,中国企业家的责任是首当其冲的。这方面企业家应该率先做好,因为企业在市场交易之中,包括你的产品质量、国内外交换过程中、对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起一个引导的作用。
最后,要把关心弱势群体,慈善捐赠提到日程上来。
记者: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会不会成为一种负担?
徐永光:对于急功近利,想一夜暴富的企业,是一种负担;对于有抱负有理想的企业,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,强调社会责任的发展是非常正面的。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以后,大家对企业的监督会把急功近利的企业搞垮,却能增加有抱负有理想企业的凝聚力。